瓷器生产的工艺在陶瓷工艺学上主要指:(1)瓷器主要原料的基本性质和作用;(2)瓷坯料、釉料的配方计算、配方的原则,釉的化学物理性能,施釉方法;(3)坯料的成型方法及干燥机理;(5)坯料在烧成过程中的物理化学变化,合理的烧成制度,以及分析中烧成中产生各种缺陷的原因及克服措施;(6)石膏模型、匣钵及窑具的制造方法;(7)陶瓷制品的装饰方法等。熟悉和了解一些主要的制瓷工艺,也是鉴定瓷器不可缺少的基本知识。
常见的制瓷工艺主要有:
(一)瓷器的成型方法之一。拉坯是把调制好的坯泥置轮车上,转动车盘,借轮车旋转之力,双手按泥,将泥坯拉制成所需瓷器的形状,如盘、碗、钟、碟等圆器。拉坯是我国瓷器生产的传统方法,现一般已采用施压、滚压、注浆等方法代替拉坯。
(二)利坯
亦称旋坯。是对拉坯制成的器坯进行打磨的工艺。拉制的器坯粗厚不平整,为使器表光洁、厚薄均匀,在坯件半干时,将其置于轮车上,用刀旋削、修整即是利坯。
(三)挖足
圆器拉坯时器体留一两三寸长泥靶(柄),手执泥靶便于画坯、旋釉时操作。待工竣时旋去泥靶,挖成底足。挖足亦称挖坯。
(四)荡釉
一种施釉工艺。其方法是将釉浆倒入器坯内,然后上下左右摇荡,使釉将均匀施于器坯内部,多余的釉浆再倒出。这种方法多用于瓶、壶等器物的内部施釉。
(五)浇釉
一种对大型器物的上釉工艺。其方法是用碗或勺舀取釉浆,然后向坯体浇泼而成。
(六)浸釉
又称“蘸釉”,一种旋釉工艺。方法是用手将器坯浸入釉浆中,利用坯体的吸水性,使釉浆均匀地吸咐于坯体表面。这种方法多用于厚胎坯体及碗杯类坯件的外部施釉。浸釉质量的好坏和釉层的厚度,与坯件的吸水率、釉浆比重、浸入时间的长短和操作是否得当有直接的关系。浸釉是我国传统的施釉方法之一。五代时景德镇即用此法。一般在碗的底问好留有因手握器部位未能施釉而出现的露胎痕迹。
(七)吹釉
始于明代景德镇的一种施釉工艺。其方法是用竹筒一节,一端蒙上细纱布,蘸釉浆后,另一端用口吹,使釉沫均匀地施于坯面。吹釉的遍数,根据器物的大小和釉层的厚薄决定,少则三四遍,多则十七八遍。大型器物,薄胎制品及色釉制品等常采用这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