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物证实,13世纪的元代,中国烧造青花瓷的窑场已有几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江西景德镇窑。从湖田古瓷窑遗址遗存的青花瓷片中看到,青花瓷的纹饰呈灰青色调,瓷质较差,很明显是用土料绘成的,很可能是当时的民间用瓷。同时,还有一种用笔工整、构图繁密、发色鲜蓝、瓷质精致的青花瓷,是当时的外销青花瓷。从国内外传世和出土的元青花瓷来看,其料色泽有“苏泥勃青”型,也有呈色灰青的土料。青花瓷的器型和装饰,相当工整细致有特色。青花瓷的制作已经成熟。
元代蒙古统治者在统一中国后,随着版图的扩大和交通的发达,密切了国内外的联系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元政府非常重视对外贸易,建国后不久,即在泉州等处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而主要贸易货物是瓷器、丝绸和手工艺品。大量瓷器的外销又促进了元代瓷业生产的发展。
(一)造型
元代景德镇的制瓷工艺水平有很大的突破。在使用原料方面有很大的进步,采用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提高了烧成温度,减少了瓷器的变形,增加了大件器烧制的成功率。大型碗、盘的烧制成功,又能满足西亚、南洋等地区人民用盘盛食物,多人围坐用手摄入其中的生活方式的需求。这种需求对元代青花瓷造型风格形体硕大、胎体厚重有很大的影响。
(二) 装饰
元代蒙古统治者曾一度征服欧亚大陆,中国的北部和西部与欧亚大陆连成一片,边界处于开放状态,民间贸易和文化交流也就极其自然。只产陶器的波斯地区的国家到中国来订制适合他们需求的青花瓷,中国青花瓷的制造者为适应外贸的需求接受订制者的要求,这种双向需求的统一,以及这个时期有一批阿拉伯、波斯和中亚地区的穆斯林征战士兵和工匠迁入中国,他们的定居带来了伊斯兰文化和生活习俗,还有手工艺品的制作技术。这种文化的交融、渗透使元代青花瓷的装饰带有鲜明的多元文化印痕。装饰风格画面层次多而满,纹饰繁密,留白很少(图3)。
1.纹饰
元青花瓷的纹饰题材内容非常丰富。常见的主题纹有松竹梅、牡丹、莲花、蕃莲、菊花、牵牛花、树石芭蕉、灵芝、海棠、瓜果、葡萄等。动物有龙、狮子、麒麟、海马、鹿。禽鸟有凤、鹤、鸳鸯、鹭鸶。人物故事纹饰盛行以历史故事题材,如萧何月下追韩信、蒙恬将军、三顾茅庐、昭君出塞,这与元代戏曲小说和版画的流行有很大关系。另外还有草虫、杂宝、十字宝杵等。辅助纹有缠枝花、卷草、锦纹、回纹、波涛、蕉叶、莲瓣、云肩等(图4)。
2.绘法
元青花对形象的处理方法受同时代国画墨花墨禽绘法的影响。主要技法是描线,处理色调采用搨染和涂料的方法(图5)。
元青花纹饰的形象特征:花卉的形象是花大叶肥,牡丹花的叶片呈葫芦形。元青花龙体瘦长矫健、头小颈细、无披发,头形似马头,爪是三爪、四爪,无五爪。波浪纹汹涌澎湃。装饰在颈部与胫部的莲瓣纹每瓣各自独立互不相联,莲瓣内多绘杂宝、八吉祥、云头、花卉(参见图3)。
3.色调
景德镇元青花瓷大件器采用从中东进口的“苏泥勃青”青花料。色调浓艳,涂得厚的部分有黑色斑点和晕块。小件器物多采用国产青花料。青花色调呈色蓝灰或蓝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