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钟爱周国桢教授的“小”动物,放在电脑旁,闲暇时玩转于股掌之间。我想收藏家都收藏他的大作,如“犀牛”“站起来的雄师”“猴王”“波斯猫”等等,可年轻人应该更喜爱他那些小巧可爱的小动物,如“小蟾蜍”“胖墩”“小熊猫”“小公鸡”之类。周教授他神奇手下的动物王国在高温色釉与洗炼寓意中珠联璧合,给予我们一个宁静而又寓意深刻的动物世界,自然朴拙充满灵趣。自然意象与生气勃勃的动物形体的塑造,是生命情感的延续。它似与不似,物象和心象在"土"与"火"的洗礼中,获得灵魂升华。站长·李申盛 |
|||
|
去尽浮华留真淳,元气淋漓孕天成 | |||
1986年盛夏,北京中国美术馆-中国艺术最高殿堂,破天荒向景德镇陶瓷雕塑大师周国桢开放,隆重举办"周国桢陶瓷雕塑作品展"。原定由《中国雕塑》编辑部,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联合召开的《周国桢陶瓷艺术座谈会》,也破格由中国美协组织召开。周国桢在北京受到了最高的礼遇,在京的艺术家、文艺评论家、艺术泰斗、中央美院校友、工艺美院的同仁都来参加了这个盛会,向周国桢祝贺成功。在研讨会上颇有学者风范的钱绍武教授用抑扬顿挫的声音致词:"对周国桢作品的研究和验收不是我们几个人能搞出来的。我相信,周国桢艺术将来会得到全世界验收的,历史会对他作出适当的评价。"展览会期间,首都各大新闻媒体派出摄像和美术评论专访的高级记者,一些在京的外国使馆官员相邀前来,一睹周国桢教授的风采和充满着东方神韵的陶瓷动物王国。他的作品在京城引起了轰动。在京的各大报纸、电台、电视台都纷纷报道这次展览会的盛况。在"土"与"火"的熔炼中,实现了他孩提时代的梦,一个整整历经丁四十个冬夏的梦…
1954年,年仅23岁的周国桢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他放弃了留校工作的难得机会,要求分到他神往已久的瓷都--景德镇。他面对声名显赫的景德镇这个瓷的海洋,积淀了两千多年灿烂不已的陶瓷文化和无与伦比的传世佳作,和一大批技压群芳的艺术家。相形之下,他深感自己不过是沧海一粟。这位学院派辗转难眠,脑海里涌动若狂涛巨浪,他所追求的目标是,当代人自己的陶瓷艺术,反映这个时代的特点和这代人的理想,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使他困惑不安的是,他眼前的瓷的海洋几乎全是观音罗汉、宗教神话、繁缚堆砌,一味追求精巧的作风,偶有佳作也难成气候。眼前的海与心中的海反差是何等强烈,他一腔热血一时不知如何排遣。 家乡民间艺术孕育了他崇尚稚拙,洗练与夸饰的审美意识,前后六年美专和中央美院的严格训练,西方古典美术的严谨写实在他的艺术追求中深深扎了根。他奉献给瓷都的第一批作品"弹弓手"、"迎春"、"饲养员"、"摇篮",不能不带着民间艺术和西方古典美术的烙印,而有悖于景德镇的传统观念,景德镇人褒贬不一。但它以其内容新、手法新、贴近生活而得到美术界的充分肯定和支持。无疑他的这些作品率先打破了观音罗汉一统天下的局面,他对景德镇陶瓷艺术发展所产生促进作用的历史功绩是举世公认的。 |
|
由于十年动乱的耽误而迟到的这第一个创作高峰正是他步人不惑之年思想趋于成熟的时候,他的作品主要是以动物为题材,这样既有利于充分发挥景德镇高温色釉,窑变釉等来表现其纹理的效果,又便于借助动物的情态寄意造境,含蓄地展示社会的情态。这个时期,周国桢在材料运用,尤其是色袖的运用方面,几乎是集全国颜色釉之大成,已经达到得心应手取含自如的地步。造型造境多夸张变形,含而不 头部和眼睛被极大地夸大,脚和尾却被省略了的猫头鹰,不但不会觉得不完美反而感到更加耐看,比真的羽毛更美、更有韵味。这是因为无论空间的处理,釉色的运用,神形的塑造都贯注了作者匠意的缘故。连善于联想妙得思辨的美学家、雕塑家王朝闻也只能说"这作品(指《猫头鹰》)对我他产生了还要看的吸引力,我不明白。他睁若一对大眼,究竟是对周围的世界感到莫名其妙,所以发呆,还是正在冷静 周国桢部分作品以前所未有的胆识,一反过去过于注重颜色釉装饰的效果,而着力追求内在生命的塑造。"去尽浮华留真淳",体现一种深厚纯真与原始美。"一切美的东茁都是十分朴素的,因为朴素就是美",朴素是一种商尚的精神境 | |
|
| |||
| 相关连接: | |||
|
◆ 周国桢简介 ◆ 周国帧艺术生平 ◆ 周国桢·了了亭作品精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