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陶瓷艺术作品中,釉上彩中的粉彩,新彩山水画,时有界画山水之作出现。由于在烧成的瓷板、瓷瓶、瓷盘等器型上作界画,可以利用界尺等工具作画。而在釉下彩的坯体上作界画,则由为数不多。这既是由于坯体不能承受重压,需要悬腕作画,也在于作界画在坯上的难度更大的缘故,我非常喜爱袁江、袁耀的山水界画,在青花色釉综合装饰山水画中,继承了传统界画的技法,在陶瓷器型的坯体上略加变化,而形成釉下彩中的界面艺术。在“滕王阁”这件作品中,就采有了界画技法。赣江河畔,巍峨高耸的“滕王阁”依山傍水,楼榭台阁、回廊曲折,古木奇花掩映于山石之上。江上烟波浩荡,飞鸟翱翔在江边,背景中,一抹远山,在江心映出淡淡的倒影,屋字楼阁,描绘得很细致,门窗廊柱,线条一丝不苟。庭院里,游人正在观赏风光。作品以青花料色为主,素雅沉静,而在高大的树木,起伏的山峦上,则采用高温颜色釉的暖色调与青色相衬托,展现出秋高气爽、艳丽明媚的美丽景色。这件作品,笔精墨妙,疏密结合,再现了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滕王阁的历史盛景,使欣赏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在瓷板画中,界画山水就可以更精细地表现出来。平面器型的坯体,在勾线分水时,不容易出现流淌的釉痕,便于展现出楼阁亭台的细部,我借鉴了袁江的作品构图,根据自己在自然风光中观察的印象,在画面构图上,根据器型作画布局。重楼叠阁,古树丛林,风帆渡船,远山近树,虽然构图繁密.但是,由于用江河的“虚”来加以衬托,则显得密中有疏、繁而不杂,给人以远看气势恢宏,近观精细耐看的效果。作品主次分明,虚实得当,建筑上的线,与树叶上的点,峰峦的面相呼应,并融为完整的整体。
我在进行青花艺术创作时,既采用传统的青花画法,也采取刻、划花、色釉装饰,书法结合的多种技法进行综合装饰。宋代影青瓷,釉色莹润,民间陶瓷艺人用刻花、雕花、印花、划花等多种技法,在简练疏朗的刻花装饰中,展现出流畅明快的线条,用线刻、半刀泥技法制作雕刻出来的纹饰,光致茂美,含蓄耐看,我在创作时,在纹饰的空间,用锯齿、梳齿划出细密的几何纹样,抽象的线条与意象青花水山相补充、映衬。而显示出不同的观赏效果,成为“有意味的表现形式”。
在陶瓷上,釉色、料色既能美化陶瓷,使陶瓷产生光洁玉润之质感,又能起到装饰作用,由于在釉料中含有不同的呈色剂,在烧成过程中,呈现出丰富的色彩,釉斑和流动的料痕,这种在窑炉里高温烧炼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效果,就是“窑变”。窑变是令人难以捉摸的魔幻艺术,蒸腾的烈焰既能使各种金属氧化物产生绚丽灿烂的色彩,也会在窑温和配料不适当的情况下,烧出开裂,惊釉甚至破碎的令人痛心的废品。这就需要我们不仅要熟悉装饰艺术,也要掌握科学的釉料配方,烧成中的窑温控制等工艺知识,掌握不同厚度的坯体,不同金属氧化剂在不同温度下的色泽反应变化。这样,就能娴熟地控制烧成气氛,使高温颜色釉在综合装饰中锦上添花,珠联壁合。
国画技法在陶瓷装饰上的运用,古往今来,已经出现了不少成功的名作,与国画相似的青花瓷画,同样用笔蘸料,同样是勾线晕染,同样是即兴挥毫。所不同的,是宣纸与坯胎的载体不同,是水的艺术与火的治炼之工艺差异。国画中的溶诗、书、画、印为一炉的艺术形式,用在青花瓷画上,可以提高青花瓷画的艺术品位,又可以促使陶瓷艺术工作者提高艺术修养,掌握全面的艺术知识,多方位地显示出作者的艺术才华。
在艺术创作上,是有多种途径的。既可以在崎呕不平的小路上登攀,逐步登上成功的高峰。也可以通过艺术交流,切蹉技艺,共同发展,跃上新的台阶。陶瓷艺术创作,不仅需要勤学苦练,锲而不舍的追求,探索,更需要艺术家的敏锐的悟性,深刻的观察力和艺术想象力。继承传统陶瓷美术,需要具有扎实的基本功,而青花艺术的创新,则需要我们在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兼蓄并收。“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以心智和汗水,浇灌出青花艺苑的万紫千红,硕果累累。